与孩子交流变成游戏

     这是一个出自《卡尔·威特的教育》中的一个故事,可能对我们的家长有更多的启示。
     爸爸给卡尔买了一套积木,卡尔对这个礼物很喜欢,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摆弄积木上。
     一次,小卡尔花了很大工夫用木块搭了座城堡,其中有房屋城门、城墙,还有做得非常精致的小桥。
      正当他准备叫爸爸来看时,由于太激动,他的衣角不小心在城堡的主要建筑--一个高高的钟楼上扫了一下。顿时,钟楼塌了,砸坏了其他建筑,还毁了他精心搭建的最令他满意的小桥顷刻间,他的杰作成了一片废墟。
     “父亲,它毁掉了,是我不小心给毁了。多可惜!它本来么棒……”
      小卡尔说着都快哭了。
      爸爸问清情况后说:“儿子,既然是你不小心,就没有理抱怨,更不该难过。你能做好第一次,就一定能做好第二次。为什么傻坐在那儿?不如重新做一个,或许还会更好呢!”
      顿时,小卡尔欢欣鼓舞。
      其实,这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因为小卡尔搭的是一组复杂建筑群。要他做完第二次,一定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。但爸爸坚信儿子能做到。
      不出爸爸所料,小卡尔完成了,并邀请爸爸欣赏作品。爸爸看到后非常吃惊,他没有想到,儿子会做得那么完美。
     “爸爸,我认为这比前面那个做得还要好些,因为我做第二次时对它做了不少修改,并且做得更快了。”小卡尔自豪地对爸爸说。
      相比之下,小麦克就没那么幸运了。
5岁的小麦克的小房间一般不太整洁,玩具从盒子里倒出来后,常常不主动收拾好,就去玩别的了。

     有一次,爸爸对小麦克说:“把你的房间收拾干净再出去。”

     小麦克说:“我已经收拾好了。”

      爸爸走进房间一看,地上已没有玩具了,可还有好几本儿童画报没有收拾好,便对小麦克说:“你看你的小儿书到处都是,真不像话,别人会笑话你的。”
      小麦克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似的,溜出去玩了。
     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,小卡尔的父亲真正以童真的视觉看世界,于是他能读懂孩子的心,而小麦克的父亲则是以一种“成人主义”的说教与孩子沟通,交流效果显而易见。
      聪明的父母应当努力把与孩子的交流变成游戏,应当做到:一切语言刺激最好都带有孩子喜欢的趣味性;而在一切孩子所喜欢的活动中,都不要忘了进行必要而有效的语言交流。
伴随孩子的成长,父母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,从中也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心理距离的变化。比如:孩子在襁褓之中,家长不时动情地“自说自话”,心中充满无限怜爱。此时,父母的心态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。
      到了孩子已能满处乱跑时,由于工作、家庭的双重压力,家长就期望孩子能少添麻烦。在这一阶段,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、语气,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:心情好时与孩讲话较温和;情绪差时,会因一些小事责备、训斥孩子。此阶家长与孩子交流时,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。
     孩子上学后,家长更多的是关心他(她)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(她)的接纳程度也常以成绩为标准。家长最爱问孩子:没有听老师的话?”“考试多少分?”“老师喜不喜欢你?’子的学习成绩常是家长态度的晴雨表。家长与孩子的对话,俨然成了父母强势压倒孩子的沟通交流。
      从回顾家长与孩子谈话方式的变化过程,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么?在很多父母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,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便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,比较多地从“自该对孩子说什么”的角度出发,而很少考虑“怎样说孩子才能接受”。父母常常忽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,知识容量、心理特点、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变化,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。如果父母对孩子说话的内容和方式,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,结果只能是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越来越听不懂父母的话。
      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性的,并非所有父母说的、父母自认为正确的东西都能为他(她)所接受。因此,父母有必要研究同孩子说话的有效方法。

×
请选择支付方式
虚拟产品,一经支付,概不退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