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让孩子成为"沉默者"

某重点中学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赵阳,有着自己不为他人了解的烦恼。他痛苦地说:
"我现在在家里扮演着一个‘沉默者’的角色。因为我如果不同意爸妈的意见,开口争辩,他们就会说‘你才多大?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’,或者是‘我们是过来人,难道还不如你明白之类的话。既然他们认为只有‘过来人’说的话才正确,我想我也就没有任何发表不同意见的资格了。慢慢地,我不再想和家长交流,有什么都憋在心里,感觉越来越压抑了。"

       赵阳同学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中很常见,但幸好赵阳的自控能力还算不错,没有让在家受的委屈延伸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但其他孩子就不见得能做到这样。赵阳选择了沉默,他的父母再也不会从他嘴里听到反对的意见了,但,这是教育的胜利还是教育的悲剧?
在这个世界上,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,利用家长的优势剥夺孩子权利的人,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。
       因为学历及自身修养的关系,很多父母并不具备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与看待人生的能力,他们的一些见解几乎都源自个人生活的积累,往往更适用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,盲目性很大,自以为是的成分也很多。也就是说,这些见解根本就不具备权威性和指导性。我们很多家长既没有进行过教育方面的专门训练,也不愿意或很少想到去寻找教育所需要的专门知识,却又认为自己是教育方面的权威,这才是最可怕的。
       孩子的阅历少,对很多事物的见解缺乏全面性,但这并不等于说孩子就没有发言权。你不让他说话,那你又怎么知道他的意见没有可取之处呢?你又怎么能针对他的不足之处加以引导或启发呢?
      换句话说,即便孩子发表的意见是错的,家长也应该和风细雨地与孩子共同探讨,而不是蛮横地断然否决。
      人在受到训斥后都会对批评者产生一种抵触情绪。如果一味训斥孩子,事后不闻不问,或再指责他几句:“你这孩子怎么听不得一点批评的话?”尤其是对孩子使用一些带有人格侮辱色彩的语言,如:“给我滚!”“再也不想见你了!”等等。这如同火上浇油,只会加重孩子的抵触情绪,让他难以与父母亲近。所以,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:

      1.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
      在一个一切都是大人说了算的家庭里,孩子的地位无疑是最卑微的。孩子既然觉得没受到父母的尊重,当然不会采取合态度。所以,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成员的尊重。

       2.创造开明的家庭民主气氛
      家长要创造开明的家庭民主气氛,与孩子直接讨论问题,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发表意见,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提问。

       3.引导孩子多说
       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,甚至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,很大原因是父母对他的任何事情都要干预。如果孩子无意中说出了让父母不满的话,肯定会招致严厉的批评和干预,在这种情形下,谁都会采取不说话的方式,这样对于自己是最安全的。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多说,即使孩子说出的事情父母也许难以接受,父母也要耐心倾听,如果发表意见最好也是说正面意见,让交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。

×
请选择支付方式
虚拟产品,一经支付,概不退款!